|
6楼
楼主 |
发表于 2014-7-10 20:42:47
|
只看该作者
mitkyg 发表于 2014-7-10 20:17
早该如此了, 英汉大词典是陆教授主持么? 毕竟年龄大了, 身体吃不消啊....
应该不是。陆老的《大中华汉英词典》还没出呢。
https://pdawiki.com/forum/thread-12609-1-1.html
From: http://blog.tw.ifeng.com/article/32932981.html
《台湾人看大陆》悲欣之间 二访陆谷孙教授
2014-5-17(曾泰元/东吴大学英文系主任)
我二度接掌东吴英文系,去年上任后,知道系上有一笔学术交流经费,便积极思考规画,打算邀请境外学者来台讲学。我是上海女婿,内人知道我的心思,便马上建议我邀请复旦大学的陆谷孙教授和他的得意门生高永伟副院长。
去年八月正值破纪录的溽热盛夏,我在旧识高永伟的引见下首次拜访陆教授,一老一少相见欢,两人有聊不完的话题,学术、教育、社会、政治……意犹未尽。今天的陆老在大陆,犹如一个世代前的林语堂在台湾,能请到陆老来台讲学,让东吴蓬筚生辉,我们求之不得。我马上联系高永伟,告诉他我的想法,并请他代为转达我诚挚邀请之意。
正当我在台北热烈期待陆老首肯之际,高永伟从上海传来了坏消息:陆老脑中风,送进加护病房了!
高永伟陆陆续续给我传来了消息,事情来龙去脉才逐渐清楚。我当时请他代为向陆老提出邀请,高永伟打电话过去,发现陆老口齿不清,甚至还答非所问,他觉得不对劲,高夫人也觉得有问题,于是两人即刻赶到陆老宿舍,见到情况的确不容乐观,夫妇俩立马拦了辆出租车,带着陆老直奔医院急诊室。
到了医院检查,确定陆老脑中风,院方紧急处理,才把情况稳定下来。因为发现得早,及时送医,陆老才能获得有效的治疗。他在加护病房住了好一阵子,才转入普通病房,待确定健康无虞、基本恢复正常之后,才出院回家静养。
我五月初代表东吴英文系来复旦外文学院交流,并在复旦附中举行讲座,活动结束后高永伟夫妇马上带我去宿舍探望陆老。再见陆老,发现大病初愈的他消瘦许多,行动也不若上回敏捷,不过依旧精神奕奕,看到来自台湾的我笑得灿烂开心,紧握我的手,亲切地说「你来啦!」。
聊起脑中风住院一事,陆老直说高氏夫妇是他的救命恩人,把他从鬼门关前拉了回来。看到陆老桌上摆着他主编《中华汉英大辞典》的校样,上面还满是增补删修的字迹,不免替他心疼。陆老身体还在休养中,每天孜孜矻矻十个钟头,也才能看完区区三页,这数千页规模的宏篇巨著,可要让陆老耗费多少时间与心血?
他笑说编词典是「犯人」做的工作,是上天用来惩罚人的。我们替他解嘲,说这是「神仙」的使命,是神仙落入凡间,为人类之间能够沟通顺畅所做的奉献。
语短情长,告辞时我向他邀请,待他方便再到东吴参访,并要他好好保重身体,他欣然允诺。两岸一家亲,两代一世情,在我和陆老之间,似乎得到了批注。
英汉大词典编纂处
http://www.gapp.gov.cn/ztzzd/rdz ... s/3468/139911.shtml
英汉大词典编纂处积极探索数字化产品项目建设形成有效盈利模式
2012年09月20日 浏览次数: 次
英汉大词典编纂处自2007年成立以来,已进入第5个年头。在这5年中,编纂处主要开展了《新英汉词典》(第四版)修订出版、《英汉大词典》(第二版)数据维护、牛津英语词典数据库翻译和建设双语工具书编纂平台相关准备等工作,特别在数字化产品项目建设和形成数字化产品商业模式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走在全国前列,为搭建自有的双语工具书编纂平台奠定了扎实基础,积累了很好的经验。
一、积极做好《新英汉词典》(第四版)修订出版工作
《新英汉词典》是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学者自主编纂的第一部综合性英汉词典,问世30年来,深受广大读者和学校师生欢迎,行销1200多万册,曾经是国内学生英语学习的必用工具书。2006年,上海译文出版社着手对该词典进行第三次大规模修订,委托编纂处承担具体工作。《新英汉词典》(第四版)是编纂处成立后,作为一个专门的词典内容加工机构制作生产的第一个词典产品,全书12万词条,600万字。从设计、修订、编辑到出书的全过程,花了两年时间,在出版周期上没有出现延宕。除了改变词典的外在样式之外,编纂处对词典的内部结构作了重大调整,强化了其辅助英语学习的功能性。
《新英汉词典》(第四版)于2009年7月出版,产生了较大的反响,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均对词典作了报道。在《新英汉词典》(第四版)中对新词收录编纂思路所做的尝试,在辞书编纂界引起了讨论。
二、开展《英汉大词典》(第二版)数字化基础工作
《英汉大词典》是编纂处最重要的词典产品。编纂处把对《英汉大词典》(第二版)的数据库建设和数据维护当作是一项日常工作加以落实。
《英汉大词典》主编陆谷孙教授在《英汉大词典》(第二版)的序言里说,“垒土不辍,丘山崇成。” 《英汉大词典》(第二版)从2007年出版以来已重印9次,一直在实践这一句“垒土不辍,丘山崇成”。编纂处在译文论坛上开辟了专门讨论《英汉大词典》的板块,广泛征求读者意见,收集读者有价值的反馈和建议;建立后台发布系统,把经主编确认的“硬伤”在译文网站进行在线发布;坚持在每次重印前必将已知“硬伤”挖改一部分,并为发现的各种“软硬伤”建档案,便于在《英汉大词典》(第三版)中使用。
在校正词典内容的同时,编纂处对《英汉大词典》(第二版)的数据结构作了深入研究,积极探讨将方正排版数据转化为xml数据的可能性。2010年,集团为配合《辞海》悦读器开发,要求编纂处把《英汉大词典》(第二版)整理XML结构文档。由于有了前期的准备和对转档从宏观结构到微观处置的预先考虑,在短短两个月里,编纂处完成了《英汉大词典》(第二版)排版文件的转档工作,并做到了对《英汉大词典》所有有效字段的全标引。《英汉大词典》(第二版)全书1700万字,转档后的XML文档以A3横向6栏布局双面打印,共计纸样1万余张。编纂处参加数据转档工作的主要人员在两个月里,坚持做到工作日每天加班2.5小时、周末加班一天。一方面,组织力量对ECD转档文件的全文作了结构和内容两个层面的检查和通读;另一方面,采取一个编辑跟进一个打字员的方式,全程参与易文网的改样,以确保改样与复红一次完成,从而加快进度,并保证质量。
三、承担牛津英语词典数据库翻译项目
牛津英语词典数据库的翻译,是英汉大词典编纂处所承担的分量最重的工作。不管是与牛津大学出版社的词典出版系统的磨合、对牛津英语词典编纂思路及其如何双语化的专题研究、安排合理工作流程,还是招募、管理翻译队伍,都有大量工作需要编纂处不断探索。
牛津大学出版社对NOAD项目的平台服务分为两块,一块是牛津大学出版社的技术编辑,另一块则是平台开发方法国IDM公司。由于编纂处没有对后台数据库的配置权限,与平台服务方的沟通是事无巨细的,从译者电脑出现软件冲突,编纂流程步骤设定,中文字数统计,大字库到数据库不同版本的合并,都需要编辑一一给服务方写信、协商,请对方解决问题,以保证平台的平稳运行和翻译工作的顺利推进。同时,编纂处还对牛津英语词典的数据结构进行分析,定制从单语词典到双解词典的数据结构增补。牛津大学出版社为其在版单语词典建立的数据结构已经经历了五六次升级,比较成熟,但相当复杂,其说明文档长达110多页,涉及标引超过20个大类,细目总数近百。编纂处完整分析了所有标引在数据结构中的地位、层次、功能及其语法,根据双解词典的特性,拣选出内容需要双解化的字段,在相关标引下定义了中文字段的新标引。为了验证新标引,编纂处专门要求牛津方面设立了一个PreProd子项目。在该子项目中完整测试了新的数据增补结构,结果DPS和Entry Editor均没有提示出现DTD(文档类型定义)错误,证明这次增补是对牛津英语词典既有XML文档建构模块的补充。同时,编纂处就某些类别字段下的所有可能出现的内容,提出了翻译规范,整理的翻译要点文档近50页,制作的专项英汉对照列表长度超过1000行。
牛津英语词典数据库是相当庞大的,其总量堪比《英汉大词典》。如何在3年时间内按时保质地完成翻译工作,一直是编纂处不敢懈怠的问题。在英汉词典领域,成熟的词典编纂人员相对匮乏。如何为牛津英语词典数据库项目找到合适的译者,并有效管理这支翻译队伍是编纂处工作的重点。编纂处组织人员拜访了一些学校,以与译者所在单位集体进行项目合作和寻求对辞书翻译感兴趣的个体译者两种方式建立了一支约40人的翻译队伍,对他们进行“英汉大”标准的培训,用编纂处的词典编纂思维去塑造作者,以保证翻译的进度和质量。利用编纂平台在流程实时监管方面的优势,要求流程编辑实施人对人、时间点对时间点的跟踪,改变了以往粗放的译者管理方式,以建立一支有序的新队伍的标准处理与译者的关系。同时,编纂处对牛津英语词典工作进行分解,让还没有能力把握词典审稿的青年编辑参与翻译工作,以相对简单的百科、科技词汇翻译作为切入点,一方面训练他们查阅资料、分析资料、判断资料的能力,一方面因这类条目语境丰富,可让他们暂时脱离相对枯燥、片段化的对应词审校,在整句翻译中提升语言概括能力,以有效减少“二次初审”造成的人力浪费,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翻译进度不理想的矛盾。
目前,在26个字母中,尚有9个字部没有完成翻译工作,其中遗留工作量较大的是2个字部,其余7个字部均已进入扫尾阶段,有望在2012年6月完成全部的翻译工作。
四、自主开发双语工具书编纂平台
2011年7月,编纂处向集团请示了关于研发英汉大词典编纂平台的有关事项。在得到集团批准之后,编纂处和集团数字出版部组成了专门的项目组,采取了类似邀标的方式,选择了五家企业进行了一次研发需求说明。2011年12月,前后收到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上海方正数字出版技术有限公司、同方光盘股份有限公司(同方知网)和上海传知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4家技术企业的项目研发建设方案。通过对上述4家单位各方面情况的考量,编纂处将同方知网作为第一备选的项目承担方,要求他们提交更具针对性的项目实施工作说明书、技术方案,并再次报价。上海方正是北京方正信产集团在上海张江数字出版基地建立的一个以非结构化数据库为核心技术的分公司。作为一家新成立的公司,虽没有已实施的产品可供考量,但其母公司有较强的技术背景和行业经验,且本身急于寻找合适的数字出版项目将其数据库技术落地,服务、合作意识非常强烈。从项目书和前期展示的原型来看,较符合编纂处的期望,且自主知识产权的非结构化数据库也是编纂处所看重的。因此,在最终与同方知网签约之前,将上海方正留为备选。
研发双语工具书编纂平台的另一个方面,是形成一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标准。在完成《英汉大词典》数据整理,参与《辞海》悦读器词典内容的测试之后,编纂处总结了工作得失,利用《新英汉词典》(第四版)的数据,作了更为细致的结构设计。编纂处认为,有必要再从词典编纂的视角出发,为在版词典建立更加系统、更加科学的数据结构。数据结构越系统,越细致,越科学,就越有利于后续的数字词典产品开发出更高级的查询功能,并为多平台、多层次的应用打下基础。编纂处将数据主体结构交给了易文网,请易文网利用方正经典结构化工具对《新英汉词典》(第四版)的数据进行反解。由于提交的数据结构比较复杂,与易文网的沟通工作前后经历了一年多。2012年初,编纂处拿到了一个字部的反解文档作为前期工作的成果,编辑正在对其进行正确性梳理,这个文档将作为实验性数据用于编纂平台开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