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zongyyc 于 2018-6-27 16:48 编辑
现分享世界电影鉴赏辞典共4本的azw3格式,希望有志者可以转为mdx格式。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wPNCT90cK5uS_PTK5KoMsQ 密码:a9rb
简介如下:
《世界电影鉴赏辞典(增订版·第1编)》选入1912—1960年间世界著名电影235部。主要内容包括:你往何处去?布拉格的大学生、卡比利亚、泥人哥连、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杜巴瑞夫人、幕间节目、杂耍场、没有欢乐的街、战舰波将金号等。
基本信息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第1版 (2013年4月1日)
丛书名: 世界电影鉴赏丛书
精装: 1201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编辑推荐
《世界电影鉴赏辞典(增订版·第1编)》在选目上既考虑到电影史上的代表作,也考虑到当代电影中有过重要影响或引起广泛争议的作品。受到国际影坛普遍承认的经典作品力求收集无遗;在电影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各艺术流派的创新之作择要加以介绍。
目录
你往何处去? (意大利·1912)
布拉格的大学生(德国·1913)
卡比利亚(意大利·1914)
泥人哥连(德国·1914)
附:泥人哥连出世记(德国·1920)
一个国家的诞生(美国·1915)
党同伐异(美国·1916)
杜巴瑞夫人(德国·1919)
卡里加里博士(德国·1920)
安娜·包蕾茵(德国·1920)
鬼车魅影(瑞典·1920)
疲倦的死神(德国·1921)
诺斯费拉图(德国·1921)
碎片(德国·1921)
大赌徒马布斯博士(德国·1922)
尼伯龙根之歌(德国·1923~1924)
哥斯塔·柏林的故事(瑞典·1924)
最卑贱的人(德国·1924)
奥拉克之手(奥地利·1924)
幕间节目(法国·1924)
杂耍场(德国·1925)
没有欢乐的街(德国·1925)
战舰波将金号(苏联·1925)
淘金记(美国·1925)
母亲(苏联·1926)
浮士德——一个德国民间传说(德国·1926)
大都市(德国·1927)
柏林,一个大都市的交响乐(德国·1927)
拿破仑(法国·1927)
十月(苏联·1928)
圣女贞德的受难(法国·1928)
一条安达鲁狗(法国·1929)
马路情史(德国·1929)
母亲克劳泽升天记(德国·1929)
露露(德国·1929)
土地(苏联·1930)
加油站三人行(德国·1930)
西线无战事(美国·1930)
城市之光(美国·1930)
宰娜布(埃及·1930)
蓝天使(德国·1930)
M(德国·1931)
小凯撒(美国·1931)
马里乌斯(法国、美国·1931)
弗朗肯斯坦(美国·1931)
会议起舞(德国·1931)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德国·1931)
埃米尔与他的侦探们(德国·1931)
……
文摘
节奏和音调这两种蒙太奇手法在《十月》中继续得到合乎逻辑的发展,石狮子的象征性也得到进一步的丰富。作者力图用情绪的结合,不仅使情绪与可见的镜头要素相结合,而且主要是与连串的心理上的联想相结合,来加强历史的真实感。这样,他的蒙太奇变成“联想蒙太奇”,其目的是使一种情景能得到情绪上的体验。例如,孟什维克分子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主张妥协的甜言蜜语与弹竖琴的手相对应,一方面把两种形象统一起来,以产生心理上的反应,创造感情上的效果;另一方面,在技巧上走在了时代的前面,在无声电影中创造了一种声画效果的蒙太奇。
这种效果在《十月》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另一例子是,把抽象地旋转的车轮的镜头和新代表们进入会场的镜头交织在一起,以体现出摩托车营和苏维埃代表大会动态地相结合的戏剧性运动。这样,这一巨大规模事件的激动人心的内容变成真正的视觉上具有动力的形象了。
爱森斯坦从这些比较简单的、用电影画面表现心理上联想的手法,走向更为复杂的、表达思维运动的过程。一个挤满士兵的战壕似乎要被无情的倒塌下来的大炮基座压坍。这首先从主题角度来看是一种反军国主义的象征,是把一个独立存在的战壕和一个压倒一切的大炮明显地凑在一起而取得这种效果的。
在追述克伦斯基上台和1917年7月后建立专政时,作者力求在理性上揭示克伦斯基的全部性格和整个政治意义。这里是一个用电影隐喻手法处理的著名场面。克伦斯基沿着冬宫的阶梯一级级走上来,最后站在一尊拿破仑雕像前,仿效拿破仑的姿态把手插在军服的边沿。这里,一种滑稽的效果是这样取得的:用字幕表示他飞黄腾达、步步高升:专制者——大元帅——海陆军部长等等。字幕切入克伦斯基以完全相同的步伐登上冬宫阶梯的镜头。这里,官运亨通、步步高升与这个“英雄”始终一步一步登上台阶之间产生了理性的效果:卑微渺小的克伦斯基被嘲讽地表现出来。字面表达的常规概念与人物步步高升不相称的行动在银幕上映出了动作的对位法。爱森斯坦希望用这种视觉的表现和评价,使观众对克伦斯基在1917年所扮演的历史性角色得出一个完全是理性的评价。
作者甚至更进一步,企图使观众用哲学家的锐利理解力来思考。
在表现白军将领科尔尼洛夫打着“为了上帝和祖国”的旗号向彼得格勒进军的历史事件时,爱森斯坦试图用理性的手法揭示这个插曲的宗教意义。各种各样的神,从壮观的巴洛克式圣像到爱斯基摩人的偶像,彼此交切,形成上帝的概念和上帝的象征之间的矛盾。第一个圣像出现时,观念和形象似乎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在接下去出现的一个个圣像中,这两种因素却相距愈来愈远。上帝的称号保持着,而形象却变得和我们概念中姐上帝越来越不相同。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