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彙校本 原名「傷寒論校订计劃」 宋本傷寒論中,无法讀通的条文有很多,我依據《千金翼》,《聖惠方》,《脈經》,《玉函》和《宋本》中所載的傷寒論条文,试圖校订出一部更为優秀的傷寒論版本。这是一個公共項目,敬请加入。 我的QQ:134 901 0574 一,校订目標:張仲景原版傷寒雜病論已不可能復原,所以我的總目標是:儘可能復原王叔和所編次的《張仲景方》,並用後世学者的臨床実驗成果,補充原文的不足。 1.排序:在《宋本》基礎上,對比《玉函》、《千金翼》,調整部分條文的順序。 比较特殊的一點是,唐本太陽病篇中的青龍湯,柴胡湯,承气湯,陷胸湯,雜療法等条文被挑出,成为單獨的章節。這樣雖然不符合張仲景原文,但是我认为並沒有什麼不利影響,故保留這一体例。 2.修改:用這幾個版本互相對比,以文意通順、符合臨床为原則,增、刪、改。是否符合臨床,我自己並未經過臨床,只能參考後世注家的見解。 合理使用“之,乎,者,也”等语气词: 在傷寒論的条文中,常常會過度使用“者”字,導致一句话被分成好幾段,影響理解。宋本這一現象特別嚴重。在這部《傷寒論》中,我儘可能減少這些语气词的使用,力求作到语气词不影響条文的連續性,且加強条文的可讀性。 規範字形,如“澀”改为“濇”;“剂頸”改为“齐頸”;當表示“再一次”、“又一次”的意思时,“復、複”统一为“復”;有些“若”表示“或”的意義,這一類“若”都改为“或”。有些“无”表示“勿”的意義,這一類“无”都改为“勿”。等等。
3.彙集:有些条文,不同的版本间差異很大,且无法判斷孰對孰错,當遇到這种情況时,所有版本都保留,以便於讀者更全面的理解。(比如第三,5) 4.補充:傷寒論成書年代久遠,傳抄過程中難免有所遺失,後世不少經方派学者通過臨床実驗,補充了傷寒論中很多不全面之処,故在本書中,適當選取後世学者的這類補充性条文加入,在這類条文前以“◯”標出。 二,凡例:以《千金翼》,《脈經》,《玉函》,《宋本》为主要校本,以《要方》《外臺》《聖惠方》为次要校本,對比諸本,以文意通順、符合臨床事実为標準,增、刪、改。不用《康平本》《康治本》《桂林古本》及其衍生版本。 本校本所用的宋本是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的趙開美本。主要參考書有:《唐本傷寒論》、《宋本傷寒論文獻史論》、《影印南朝祕本敦煌祕卷傷寒論校注考證》、《影印金匱玉函經校注考證》。 有些版本中有而有些版本无,且加入則文意更爲順暢、刪掉也不會影響文意的內容,用“[ ]”標出。 与其他版本的条文差別较大,且有较大參考價值者,前加“ * ”符號標出。後用“( )”標出其出処。 同一条文,不同版本间,若意義有较大出入,則以宋本为主,其他版本亦保留,前加“ * ”標出。 每条条文後都標有其在宋本当中的编号。若宋本无此条文,則编号为“0”。 (2018/6/16)讀書後的一點思考:之前我一直追求《傷寒論》文本的正確性,現在看來這個做法有待商榷。我現在认为《傷寒論》的原文如何並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无數学者根據文本研究出來的、可用於臨床治療的成果。《宋本》也好,《唐本》也好,《康治本》也好,《康平本》也好,這些版本都不乏推崇它的大家,而這些大家在研究這些条文时,都得出了很多有價值的成果,我追求的,應當是這些成果,而不是原文的文字是什麼。 另外書中的一些說法,也讓我重新思考了《康治本》和《康平本》這兩個版本的價值。 (2018/7/1)更名为“傷寒雜病論彙校本”。
三,我選擇《唐本》《脈經》《玉函》为主校本。之所以特別重視這三個版本,原因有如下幾點:《唐本》《脈經》《玉函》都是较为古老的版本,且未經隋代校订(從“堅”未改成“硬”可知),更多的保留了原著面貌。宋代林億等人校订《千金翼》时,亦未改動原本面貌,林億在《校正千金千金翼表》中有言: 祖云:“辨釋經典,縱有異同,不足以傷風教,至于湯药,小小不达,便致寿天所由,則後人受弊不少。”是医方不可以輕議也。臣等不敢肆意見,妄加塗窜。
通過這段文字可以了解到,林億等校订此書,悉依原文。因此,此書還保留着唐初的原貌。如遇到需要加以校勘之処,林億等就寫一条简短註文,附於原文之下。是以《唐本》在宋代並未被更改,而是存留了原貌。 唐本的条文次序更加合理,如第12条: 太陽中風。其脈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桂枝湯主之。12
在《宋本》中,此条後接第13条: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13
在《唐本》和《玉函》中,此条後接第95条: 太陽病。發熱。汗出。此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宜桂枝湯。95
顯然,《唐本》和《玉函》的次序更加有邏輯性。 再如,《聖惠方》太陰病第一条: 傷寒四日。太陰受病。腹滿。吐食。下之益甚。时时腹痛。心胸堅滿。若脈浮者。可發其汗。沉者宜攻其裏也。發汗者宜桂枝湯。攻裏者宜承气湯。(聖惠方)
在宋本中,此条拆为兩条,分別是第273和276条: 太陰之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下之益甚。时腹自痛。胸下堅结。273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276
這兩条在《宋本》並不相連,而在《唐本》和《玉函》中相連。 再如,陽明病篇第一条,宋本为第179条: 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微陽陽明。何謂也。 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実是也。微陽陽明者。發汗或利小便。胃中燥。大便難是也。179
觀三陰三陽篇中的其他五篇,第一条均为“ XX之为病,XXXXX”的格式,故可以推測,陽明病篇第一句當为第180条: 陽明之为病。胃家実是也。180
在《唐本》中,正是如此。 這樣的例子還有幾個,不一一列舉了。 再如第70条: 發汗後。惡寒者。虚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実也。當和其胃气。与调胃承气湯。70
此条的前半部分在各版本中都有重出: 發其汗不解。而反惡寒者。虚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千金翼。脈經。玉函)68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虚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宋本)68
以此觀之,第68条与第70条,本應为一条,但在後市傳抄過程中被分成了兩条。所以這兩条應該相鄰。在<宋本>這兩条不相鄰,而在《唐本》相鄰。 《宋本》条文错误太多,而《唐本》错误较少。 比如第273条,《宋本》作: 太陰之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宋本)273
此条不合邏輯。 曾有注家认为,“自利益甚”應移到“若下之”之後。 而《唐本》《玉函》《脈經》作: 太陰之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下之益甚。时腹自痛。胸下堅结。273
顯然,後者更合理。 再如,第259条,《宋本》作: 傷寒。發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寒濕在裏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當於寒湿中求之。(宋本)259
其中“以为不可下也。當於寒湿中求之。”這一句,语法不通,難以理解。 而《玉函》中此句寫作: 以为非瘀熱而不可下。當於寒湿中求之。
顯然更为合理。 再如,《宋本》可吐篇中有一条文: 宿食在上管。宜吐之。
“上管”是個什麼玩意??? 而在《唐本》中作: 宿食在上脘。宜吐之。
《聖惠方》作: 夫宿食在胃管。宜吐之。
“上脘”和“胃管”顯然都比“上管”合理。 再如,第32条,《宋本》作: 太陽与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 葛根湯主之
太陽与陽明合病難道必定會下利嗎? 此条《脈經》作: 太陽与陽明合病。而自利不嘔者。葛根湯主之。(脈經)32
《唐本》作: 太陽与陽明合病。而自利。葛根湯主之。32
顯然,後兩者更合邏輯。 再如第354条,《脈經》作: 大汗或大下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脈經)354
《玉函》《千金翼》作: 大汗出或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玉函。千金翼)354
《宋本》作: 大汗或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宋本)354
“大汗出”与“大下利”是一對,“大汗”与“大下”是一對。宋本中卻用“大汗”与“大下利”作一對,顯然是不對的。 宋本中加入了很多“之乎者也”,使得一個完整的句子分成了幾段,影響理解。 例如《宋本》第53条: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榮气和。榮气和者。外不谐。 以衛气不共榮气谐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令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53
這一条中的“者”字顯然用得太不合理了。這句话直譯成白话文就是:經常自汗出的病人,榮气是和谐的,榮气和谐的人,体表是不和谐的。。。 而《唐本》此条作: 病常自汗出。此为榮气和。衛气不和故也。 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衛和即愈。宜桂枝湯。(千金翼)53
《脈經》《玉函》作: 病常自汗出。此为榮气和。榮气和而外不解。此为衛气不和也。 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衛和即愈。宜桂枝湯。53
顯然後兩者更容易理解,更通順。 《宋本》經常把兩条合为一条。比如16条: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吐下溫针而不解。此为壞病。桂枝湯復不中与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桂枝湯本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无汗。不可与也。常須識此。勿令误也。16
當拆分为兩条。 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把《宋本》第1条: 太陽之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按照《唐本》《脈經》拆分为兩条: 太陽之为病,頭項強痛而惡寒。 太陽病,其脈浮。
我發現《唐本》的編輯者有一种偏好,就是刻意地減少“者”這個字的數量。比如第34条: 太陽病。桂枝证。医反下之。遂利不止。脈促者。表未解。喘而汗出者。宜葛根[芩]連湯。34
此条《唐本》作: 太陽病。桂枝证。医反下之。遂利不止。其脈促。表未解。喘而汗出。宜葛根[芩]連湯。34
《唐本》去掉了兩個“者”,文義顯然就不對了。 有一些実在是无法判斷谁對谁错,比如第103条,宋本作: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再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續在。先与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 其人鬱鬱微煩者。为未解。与大柴胡湯下之即愈。(宋本)103
而《脈經》《玉函》《千金翼》都作: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再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續在。先与小柴胡湯。嘔止。小安。 其人鬱鬱微煩者。为未解。与大柴胡湯下之即愈。(脈經。玉函。千金翼)103
這兩個我也无法判斷谁對谁错,只好都保留了。 再如第43条,此条《宋本》出現一次: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人湯主之。43
《玉函》《唐本》中,卻出現多次,所出藥方不同: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宜桂枝加厚樸杏人湯。43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宜桂枝湯。43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宜麻黄湯。43
同樣无法取捨,只好並存之。 再如第70条,《宋本》作: 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実也。當和其胃气。宜調胃承气湯。70
《唐本》作: 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実也。當和其胃气。宜小承气湯。70
无法取捨,並存之。 再如第257条: 病人无表裏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可下之。宜大柴胡湯。(玉函。千金翼)257
病人无表裏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穀善饑。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擋湯。若脈數不解而下不止。必挾熱。便膿血。(玉函。脈經。宋本)257-258
第143条: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结胸狀。其人譫语。此为熱入血室。當刺期門。隨其虛実而取之。143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结胸狀。其人譫语。此为熱入血室。當刺期門。隨其実而瀉之。(宋本)143
第93条: 太陽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復發汗。表裏俱虛。其人因冒。冒家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表和。然後下之。93
太陽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復發汗。表裏俱虛。其人因冒。冒家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裏未和。然後下之。93
都无法取捨,並存之。 再如第94,105,123,207,208,212,213,214,215,217,220,238,240,241,242,249,251,252,253,254,255,256条条文,這幾条都是承气湯證。在《唐本》和《玉函》中,所出藥方都作“承气湯”,不细分“大承气湯”,“小承气湯”,“調胃承气湯”,只有在宋本中细分。 這种情況多見於承气湯證,白虎湯證和桂枝湯證。 基於這一特徵,我有一個猜測:在最初的《傷寒雜病論》条文中,不细分桂枝湯,麻黄湯,承气湯,柴胡湯,白虎湯等方剂,只在最後的藥方中提供這些方剂的加減方,讓医者根據病情自主選擇。 再舉幾個這樣的例子: 太陽病未解。其脈陰陽俱微。必先振汗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之而解。但陰[脈]微者。先下之而解。汗之宜桂枝湯。下之宜[調胃]承气湯。94
太陽病不解。熱结膀胱。其人如狂。血必自下。下者即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宜桂枝湯。外解已。小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人承气湯。106
以上幾条中出現的“宜桂枝湯”,顯然不是單純指桂枝湯原方,應指的是桂枝湯加減方。 诸黄。腹痛而嘔者。宜柴胡湯。
《宋本》的地位: 《宋本》雖然错误連篇,但是在文意的準確性,所出方剂的正確性等方面,我认为是最優秀的,故《宋本》在本计劃中的作用是,當文意或所出方剂有较大出入时,以《宋本》为準,排在最前,其他版本排在其後,並且前加“*”號標明其次要地位。 《聖惠方》本是一個非常特別的版本,其中有很多有意思的条文,如第236条,所有其它版本都作: 陽明病。發熱。汗出。此为熱越。不能發黄也。但頭汗出。身无汗。齐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此为瘀熱在裏。身必發黄。茵陳[蒿]湯主之。236
唯獨《聖惠方》作: 陽明病。發熱而汗出。此为熱退。不能發黄也。但頭汗出。身体无汗。小便不利。渴引水漿。此为瘀熱在裏。必發黄也。宜茵陳湯。(聖惠方)236
“熱越”和“熱退”,貌似都很有道理。 再如第191条,其他版本作: 陽明病。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堅瘕。必大便頭堅後溏。所以然者。胃中冷。水穀不别故也。191
陽明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欲作堅症也。所以然者。胃中水穀不化故也。宜桃人承气湯。(聖惠方)191
“水穀不化”与“水穀不別”。 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了。
以上例子全憑记憶,可能會有错误。 四,校改记录2018/4/5- 第一个正式版本1.0版。三阴三阳篇已经全部校订完一遍。当然还有不少疏漏之处。接下来会不断改进。
2018/4/7- 更新到1.3版本。小修小补。统一异体字。这是1.X的最後一个版本。
2018/4/8- 今天开始进入2.0版本的编辑。1.X版本只有三阴三阳篇的内容。2.X版本中。将加入“伤寒可与不可”。“发汗吐下後病状”。“霍乱病状”。“阴易病已後劳复”这四篇以及“傷寒三陰三陽應用湯散諸方”。并且据《宋本》和《玉函》补全《千金翼》中所缺的十八条内容。若三阴三阳篇中已经出现过的条文。後面諸篇不再出现。只出序号。
2018/4/10- 更新到2.0版。这个版本校订得不是很细致。以致有很多缺点。因为手头暂时没有资料的原因。十八条阙文也没有补充。在以後的版本中会不断完善。
2018/4/11- 更新到2.1版。加入“辨痙濕暍脈證”篇。並把桂枝湯和麻黄湯两篇合为一篇。在以後的版本中,我打算把三阴三阳之後的诸篇条文按照宋本的顺序加入到三阴三阳篇中。2.0版还是按照原顺序排列,我已保存副本。
- 在这个版本,我想过要按照宋本的顺序重新排列全部条文,但是先来想去觉得这样并不利于学习,所以只把桂枝湯和麻黄湯两篇合为一篇并重新按宋本顺序排列。
2018/4/132018/4/22- 更新到2.3版。補全“傷寒三陰三陽應用湯散諸方”篇,但还未订正。並一些小的修改。
2018/4/29- 更新到2.4版本。这个版本调整了很多条文的次序。把“可与不可”篇,“发汗吐下後”篇和阙文当中的一些条文加入到三阴三阳篇中。
- 订正了一部分“傷寒三陰三陽應用湯散諸方”篇。
- 据金匮要略补全“辨痙濕暍脈證”篇。删除了一批引用《圣惠方》条文。这段时间我一直在修改错字,到现在几乎没有错字了,字形也统一了。将来我可能会把《金匮要略》的条文加入进来。现在方剂部分几乎未作校订,以後会不断完善。
2018/5/28- 更新到2.5版本。部分字形改为简体,会引发歧义的简体字不改。
- 加入金匮部分,但还未校订。金匱中所有的附方都刪除,只保留原文。
2018/6/12018/6/10- 更新到3.0版本。加入辨脈法,平脈法。刪去第178条。
- 從“辨厥陰病”篇中分出“辨厥利嘔噦”篇。
- 在3.0版本,我试圖作出一個较为完整的傷寒雜病論,儘可能多的把有可能为原文的文字加入進來。
- 金匱部分,辨脈法,平脈法都還未作校订。
2018/6/18- 刪除“雜療方”、“禽獸魚蟲禁忌”、“果実菜穀禁忌”三篇。
2018/6/192018/6/232018/6/272018/7/9- 開始3.1版本的編輯,在這個版本中,我會加入一些其它書中對傷寒論的補充性文字。
2018/7/182018/7/22- 更新到3.2版本,以後的版本中對條文的分類将更加细緻。
- (2018/8/24)取消了这个打算。
2018/8/24- 更新到3.3,此版本作减法,删除大量伤寒论原文之外的条文。
2018/9/12- 4.0版本將作大幅度修改,可以說是從頭到尾重新再做一遍,內容和排序都有很大的改動。
- 校本中新加入敦煌本傷寒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