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奋斗 2019-3-11 10:02 |
---|
签到天数: 48 天 [LV.5]常住居民I
禁止发言
- 积分
- 2233
|
本帖最后由 山海关 于 2019-2-25 15:44 编辑
1,如何在原版书和译作之间作权衡
众所周知,读原著当然要好过读译本。译文再完美也比不上原著。某本书第一次看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体验。如果第一次看的就是译本,那可能会永远失去这种“先入为主”的体验,即便将来再拿起原著也无法再找回那种感觉。或者说第一次就读译文会破坏读者对一本书的最终印象以及理解程度。
但名著或者畅销书太多,受时间,精力,水平所限,只读原著会严重影响自身的阅读量。比如以《简爱》为例,如果真想把这个19世纪的原著看懂,查词恐怕也要花费很长时间了。但是直接看译文,书所在脑海中所形成的印象就将是不真实的,曲解的。所以是降低阅读量而求精呢,还是干脆增大阅读面,放弃更贴切原著的那种体验呢?
请问你们怎么对待这个问题。
2,为什么国内图书市场充斥着翻译过来的书
我发现目前诸多畅销书都是翻译过来的。其实书中的理念和内容也没什么特别之处,中国人完全可以自己写,为什么非要翻译外国人的东西呢?而且这种翻译过来的书首先是商业化的产物,译者难免为了赶稿而敷衍了事,这些翻译出来的书的质量很难有所保证。导致有不少书给我的感觉是,不看似乎有点可惜,但是看下去又觉得文字很蹩脚,最终导致收获不大。
请问这个问题你们怎么看待呢?
3,原版价高,中文版影响远期记忆
当看到一本翻译过来的中文版的书时,我往往会去找所对应的原版,但经常是找不到的,即便找到了,价格可能是中文版的4-5倍。这时就会犹豫到底要不要买原版,还是干脆买个中文版看看算了。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有些内容,如果第一次接触就是以中文的方式输入大脑,往往这个印象是很难改变的,尤其是有些概念最初本来就是以英语文化为背景衍生出来的,输入自己头脑的过程就应该以英语为媒介。比如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实际上翻译成中文我觉得没有多大意义,导致的结果是将来再接触这方面的英语内容时,本来耳熟能详的人物却不知道是哪个,原因就是最初的输入是以汉语为媒介的。这样还是回到了阅读数量和质量相矛盾的问题。如果想保证自己的知识是以英语为媒介输入,那阅读量就更不上了。
请问你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4,老看中文书会不会影响自己的英语思维
学习语言提倡“浸泡”,就是让自己生活的蛛丝马迹中都以自己正在学习的那种语言为媒介进行。看报纸,看电影,听新闻,听歌,看网页等等,都换成外语的。但是也不能忽视母语,中文书也要看。因此我就想,在学英语的过程中,如果中文书看的太多了,会不会强化自己的汉语思维,而有损自己正在培养起来的外语思维呢?
请问你们中英文书的阅读比是怎样的呢?
5,看“凝固”的书,还是看“流动”的网。
现在网络资源是相当丰富,尤其是英语学习方面,素材非常的多。新闻,广播,podcast,杂志,报刊等等。这些内容的共同特点是紧跟时代,每期都不一样,所以我称之为“流动”。对比而言,书是很“凝固”的东西,一经出版,就不会改变了,数年以后她还是她。大量阅读这些“流动”的内容同样可以提高英语水平,但所消耗的时间不会少于看正经的书。比如This America Life这个广播节目,每期都是一个小时,要是想都弄懂,颇要花一番功夫。然后把精力放在这些流动内容上,正经看书的时间就被挤掉了。导致市面上比较流行的畅销书一本都没有看过。别人如果谈起你是否看了某某书,我也无法作答。
请问你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 谈词典|主题: 77, 订阅: 20
- · 语言态度|主题: 150, 订阅: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