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楼主到底想查什么,我怀疑楼主不了解《辞源》,《辞源》是语文工具书,今天的中国大陆《辞源》是古汉语工具书,并不是「专门讲一个词的词源、来源、语源」的书。
至于「歇后语」的来历,孤影做的词解中国就有:
歇后语 【“歇后语”的来历】
歇后语是中国文化中极富生命力的语言现象,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固定语句,前一部分多用比喻,类似于猜谜的谜面,后一部分才是本意,类似于谜底。这种形式被称作“歇后法”,即只用前一部分表示被省略的后一部分的意思,后一部分“歇”着去了,故称“歇后语”。
歇后语的起源很早,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比如《战国策·楚策》:“亡羊补牢,未为迟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在诗中使用过这种形式:“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温颜”代指慈母,“友于”代指兄弟。“友于”就属于歇后语,出自《尚书·君陈》:“惟孝友于兄弟。”此处割裂用典,“歇”去了后面的兄弟,而以“友于”代指。
不过“歇后”的正式称谓出自唐代。《旧唐书·郑綮传》载:“綮善为诗,多侮剧刺时,故落格调,时号郑五歇后体。”唐昭宗读到郑綮的这些讽刺诗,认为其中大有深意,拜他为宰相。消息还没有传到郑綮府中,中书省的官员就屁颠屁颠地前去参见。郑綮听到这个消息哈哈大笑,认为是在开自己的玩笑。第二天,任命的诏书下来,郑綮这才相信,搔着头皮说:“歇后郑五作宰相,时事可知矣。”他倒是挺有自知之明的。不过今天的《全唐诗》中一共录入他四首诗,都不是歇后体诗,看来是失传了,真乃憾事!
唐代诗人封抱一有一首题为《歇后》的诗,有位客人前去拜访他,客人身材短小,面色焦黄,又患有眼疾,同时还感冒鼻塞,封抱一遂作此诗嘲讽他,把“歇后”的部分放在括号里面,一望可知:“面作天地玄(黄),鼻有雁门紫(塞)。既无左达承(明),何劳罔谈彼(短)。”滑稽之至。另一位诗人李涛的诗题干脆就直接使用了“歇后语”这个称谓,题为《答弟妇歇后语》,也把“歇后”的部分放进括号:“惭无窦建(德),愧作梁山(伯)。”自嘲无德,不配做大哥。
元代施惠的戏剧《幽闺记》中有一段关于歇后语的有趣描写,这是一丑一末两个角色的对话:“‘拿那雌雄宝插在我杨柳细边。’‘这怎么说?’‘雌雄宝剑,杨柳细腰。’‘皇帝也打歇后语?’‘颁行天下,都要打歇后语哩。’”
今天的歇后语就更多了,人人都可以随口说出一大串,不再举例。
还有一堆词典里面都有
《辞源》收有「歇後」,在老版1809页,第三版2199页,文字一模一样,就不贴图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