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perspective 于 2020-4-11 18:28 编辑
感謝辛勞製作。我發現一些問題,值得下回修正。西文部份有很多錯誤,歐陸字母沒有正確顯示,許多字該分開卻連在一塊........., 例如「辛納」一條:
辛納(Emile Charles Marie Senart;1847~1928)
法國東洋學學者。生於理姆斯(Reims)。嘗從學於布赫諾夫(Burnouf),並承其學風。又任法國亞洲協會(Sou\e/te/ Asiatiquede France)總裁。氏為印度學專家,通曉巴利語、梵語,其論文經常發表於東洋學術雜誌。主要著作有︰《佛傳研究》(Essai surla le/gende du Buddha)及《Grammairepa&lie de Kaccayana》《Les Castes dansl'In-de》等書。此外,所校訂出版《大事》(Mahavastu)一書亦深受囑目。
◎附︰J. W. de Jong著‧霍韜晦譯《歐美佛學研究小史》第二章(摘錄)
辛納的《佛傳研究》(Essai sur lale/gende du Buddha),在1873年至1875年刊載於《亞洲學報》(Journal Asiatique),但1882年開始印行的第二版,卻值得我們特別注意。因為在這一版中,序論和結論部份都已經修改,作者在裡面很精細地解釋了他的方法和由此所獲得的結果。他說,有關佛陀的故事,一方面有傳說的成份,一方面亦有真實的成份。過去的學者們認為︰所有傳說的成份都是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之上增益的,因此祇要我們從傳說的成份中脫出,有關佛陀的歷史上的真實情形便會變得很清楚。這種方法,蒲仙將之稱為消減法(subtraction),在辛納時代前後是經常應用的。《新約》學者研究耶穌生平發展出一種歷史批判法也是同一的方法。但是,辛納相信,保存在佛本生故事中的那些傳說的,甚至是神話的成份,早在佛陀在世之前存在,而且已經構成了一個一致的體系。所以辛納從《普曜經》中大量取材,也就不足驚異了。至於巴利文獻方面,由於當時巴利聖典尚未出版(指長部阿含等經典──譯者),所以辛納無法上溯到這些原始的資料中。他僅能利用《因緣說話》(Nidānakathā)、《佛統紀》(Buddhavaṁsa)及其註釋等巴利資料。辛納詳細研究了轉輪聖王(Cakravartin)及其七寶概念,並大人(Mahāpuruṣa)及其相好概念後,於是認為佛陀是太陽來的英雄(譯者按︰即舊譯之「日種」觀念)、大人,及轉輪聖王。在他降生之前,他是最高之神;他以一個光輝的形象由天上下降。他的母親摩耶(Māyā),代表至高無上的創造能力,同時又是蒼茫大氣的女神;她死後化身為「生主」(Prajāpati),仍然繼續創造及滋養整個宇宙和宇宙神。有關佛陀生平的十二段因緣事蹟,辛納全部都是用這個方法解釋。
辛納把他自己的方法,描述為「歷史神話學」(Historical mythology),以別於比較神話學(Comparative mythology)。後者在十九世紀時是十分流行的方法,喜歡把諸神及神話中的人物,與太陽、雲、電等自然現象融為一體。關於這方面的研究,可舉《火之下降與神酒》(Die Herabkunft des Feuers undder Go|ttertr anke,Berlin,1859.)一書之作者阿多爾拔‧古安(Adalbert Kuhn),和《比較神話學研究》(Essay on ComparativeMythology,London,1856)、《語言學講義》(Lectures on the Science of Language London,1861~1864.)二書之作者馬克斯‧繆勒,想已足夠。辛納雖受當時自然主義神學的影響,但他的優點在於開始嘗試把佛陀的神話作為印度及其宗教概念的產物來解釋。
-----
修正後:
辛納(Émile Charles Marie Senart;1847~1928)
法國東洋學學者。生於理姆斯(Reims)。嘗從學於布赫諾夫(Burnouf),並承其學風。又任法國亞洲協會(Société Asiatique de France)總裁。氏為印度學專家,通曉巴利語、梵語,其論文經常發表於東洋學術雜誌。主要著作有︰《佛傳研究》(Essai sur la légende du Buddha)及《Grammaire Pâlie de Kaccayana》《Les Castes dans l'Inde》等書。此外,所校訂出版《大事》(Mahāvastu)一書亦深受囑目。
◎附︰J. W. de Jong著‧霍韜晦譯《歐美佛學研究小史》第二章(摘錄)
辛納的《佛傳研究》(Essai sur la légende du Buddha),在1873年至1875年刊載於《亞洲學報》(Journal Asiatique),但1882年開始印行的第二版,卻值得我們特別注意。因為在這一版中,序論和結論部份都已經修改,作者在裡面很精細地解釋了他的方法和由此所獲得的結果。他說,有關佛陀的故事,一方面有傳說的成份,一方面亦有真實的成份。過去的學者們認為︰所有傳說的成份都是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之上增益的,因此祇要我們從傳說的成份中脫出,有關佛陀的歷史上的真實情形便會變得很清楚。這種方法,蒲仙將之稱為消減法(subtraction),在辛納時代前後是經常應用的。《新約》學者研究耶穌生平發展出一種歷史批判法也是同一的方法。但是,辛納相信,保存在佛本生故事中的那些傳說的,甚至是神話的成份,早在佛陀在世之前存在,而且已經構成了一個一致的體系。所以辛納從《普曜經》中大量取材,也就不足驚異了。至於巴利文獻方面,由於當時巴利聖典尚未出版(指長部阿含等經典──譯者),所以辛納無法上溯到這些原始的資料中。他僅能利用《因緣說話》(Nidānakathā)、《佛統紀》(Buddhavaṁsa)及其註釋等巴利資料。辛納詳細研究了轉輪聖王(Cakravartin)及其七寶概念,並大人(Mahāpuruṣa)及其相好概念後,於是認為佛陀是太陽來的英雄(譯者按︰即舊譯之「日種」觀念)、大人,及轉輪聖王。在他降生之前,他是最高之神;他以一個光輝的形象由天上下降。他的母親摩耶(Māyā),代表至高無上的創造能力,同時又是蒼茫大氣的女神;她死後化身為「生主」(Prajāpati),仍然繼續創造及滋養整個宇宙和宇宙神。有關佛陀生平的十二段因緣事蹟,辛納全部都是用這個方法解釋。
辛納把他自己的方法,描述為「歷史神話學」(Historical mythology),以別於比較神話學(Comparative mythology)。後者在十九世紀時是十分流行的方法,喜歡把諸神及神話中的人物,與太陽、雲、電等自然現象融為一體。關於這方面的研究,可舉《火之下降與神酒》(Die Herabkunft des Feuers und der Göttertranke, Berlin, 1859.)一書之作者阿多爾拔‧古安(Adalbert Kuhn),和《比較神話學研究》(Essay on Comparative Mythology, London, 1856)、《語言學講義》(Lectures on the Science of Language, London, 1861~1864.)二書之作者馬克斯‧繆勒,想已足夠。辛納雖受當時自然主義神學的影響,但他的優點在於開始嘗試把佛陀的神話作為印度及其宗教概念的產物來解釋。
----
日文也有不少錯誤:「と」常被誤做「衹」; 「に於ける」誤做「偺於け詻」,如「宋代佛教」條文下:
常盤大定《支那偺於け詻佛教衹儒教道教》。
當作:
常盤大定《支那に於ける佛教と儒教道教》
「屘の」 當作 「その」,如「玄奘」條文下:
結城令聞《玄奘衹屘の學派の成立》
當作:
結城令聞《玄奘とその學派の成立》
「佛教音樂」條目下:
山田耕筰所作的附有管絃樂的大合唱曲「佛國寺偺捧誧詻曲(獻給佛國寺之曲)」
當作:
山田耕筰所作的附有管絃樂的大合唱曲「佛國寺に捧げる曲(獻給佛國寺之曲)」
「酒井真典」條目下:
後以《大日經の成立偺關籽詻研究》一書得文學博士學位
後以《大日經の成立に關する研究》一書得文學博士學位。
建議用衹、偺、詻、屘等幾個關鍵字搜尋訂正。
部份轉碼問題:
例如「日蓮宗」條目下:
(1)跡門相承,又稱外相承,以釋尊→藥王菩薩→天台智顗→傳教最澄→日蓮為次第。(2)本門相承,又稱內相承,以釋尊→上行菩薩→日蓮為次第。認為日蓮是上行菩薩的化身。
→ 都變成奇怪的符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