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不是把公开资料理解错了?
该章第六节主要讲述的是《蓝登书屋韦氏英汉大学词典》出版的相关故事
5."孤军奋战” —— 一个人五年的日日夜夜!
如前所述,我馆外语室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从“牡丹之乡”运回了数十箱《蓝登词典》的译稿卡片,据统计,这部词典中译本总字数在700万字以上,按当时我馆编辑每年发稿量任务为100万字计,一位编辑要花7年才能把这部词典稿全部发完。怎么办?让几个编辑同时看稿吗?当时外语室英语组的工作极其繁忙,每个编辑的手头都有大批稿件,实在抽调不出人力。最后,经过外语室朱原主任研究并报馆领导批准,决定让责任编辑李华驹同志独立承担《蓝登词典》的发稿任务。为鼓励他看稿,给他“超额完成部分加发编辑费”,具体而言,超额完成的那部分审稿给予千字1.2元的“编辑费”。这是一种破格之举,当时还引起一些同志的担心,但事实证明此项特殊政策取得了成功。当然,华驹同志不分昼夜地拼命看稿并不是冲着这种奖励的,在他内心,他对馆领导赋予他这项对外合作出版的大项目非常感动,对安排他访问美国两周更是心怀感激,因为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这类出国访问的机会毕竟还很难得。此后长达五年的时间里,李华驹同志几乎一直是没日没夜地工作。那时,他还肩负着包括南京大学所编《新时代英汉大词典》等另外几部重头辞书责任编辑的重任,所以,《蓝登词典》的编辑加工几乎全是在晚间和公休日的业余时间内完成的。幸而他身体好,能顶得住连续几年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的苦活、累活,可以说,《蓝登同典》的后期审订、编辑加工和看3次校样这个工作量极其巨大的任务完全是他一个人独立完成的,以致该词典的主编、副主编们十分感动,主动提出将华驹同志也列名为该词典的副主编。英国18世纪作家、第一部正规的《英语同典》的主编约翰逊博士说过:“假如你要惩罚某人,不必送他去苦役,让他去编词典就足够了。”这几句话表明了编写(或翻译)、校订、审读、加工辞书——尤其是双语辞书——是一项工作量大、无法偷懒和取巧、要求严格、必须一丝不苟的工作,而华驹同志的这种苦干精神在我馆对外合作出版的历史上是应该记上一笔的,正是由于我馆有着不止一位像他这样的编辑,我馆才会推出一部又一部的工具书的精品。
这一段说的是李华驹参与《蓝登书屋韦氏英汉大学词典》编译的情况。李华驹是该书副主编之一。不是什么「《21世纪大英汉词典》的原稿」。
《21世纪大英汉词典》是以几种英文词典为蓝本编译而成的,请看该词典前身《大英汉词典》的前言:
很明确地说了,就是搬运的各大英文词典。哪几种呢?
从上面的资料看,肯定参考了《蓝登词典》,当然了也没理由不参考啊,《英汉大词典》不也参考了嘛!
再者应该参考了韦氏,因为下面的感谢名单里面有王同亿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