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klwo2 于 2020-10-11 19:21 编辑
我发现我特别爱写「离经叛道」的文字,反正不是写论文,想怎么胡说八道都没人管
照《新华字典》的权威说法,「龟」有三个读音:
1. guī 乌龟
2. qiū 龟兹(—cí)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一带。
3. jūn 同“皲”,【龟裂】=【皲裂】
——————————————————————————————————————————————
先说第一个事儿。「龟裂」的意思就是「手像乌龟壳的纹路一样开裂了」。这不是我说的,请看《故訓匯纂》:
第53条说的不是龟的花纹,但横竖说的是龟。
问题来了,既然「龟裂」就是「乌龟裂」,那凭什么不让大家读「龟」本来的音?为什么要读如「军」?
词典说了,是通假字,通「皲」。可是,那只是一家之言,并不是定论:
这几位主张「龟」通「皲」
姓徐的说读举伦反,也就是读「军」;姓李的说读「居危反」,也就是我们熟悉的读音。打架了吧?
为什么会打架?我们来分析一下,《汉语音义字典》「皲」:
〈说文新附〉:「足坼也。从皮,军声。」谓手足的皮肤冻裂。 裂口围着皮肉的表层张开,故从军声。同时,这种冻裂,出现在出征到西北地区士卒和将领的手足上,这也是皲字从军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皲」能表达「皮肤破开」?答:因为声旁为「军」的字多有环、围的意思。说文「军」:「圜圍也。四千人爲軍。」段注:「於字形得圜義。於字音得圍義。凡渾䡣煇等軍聲之字皆兼取其義。」
冬天到了,一不小心皮肤就干裂了,今天还只是裂了一点点,第二天就裂了一大片,得赶紧抹护手霜 —— 所以,「皲」就是「军」+「皮」,取的就是「皮肤开裂,裂纹很快就扩散到整个手掌,满手都是」的意思。
至于「皲」字从「军」是否跟军队有关,这个存疑,不过我们一起看看《庄子》经典片段唷:
宋人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為事。
客聞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之曰:『我世世為洴澼絖,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
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
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
今幾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
《庄子》里的神奇祖传护手霜让吴王得了以后,就是士兵们受惠嘛。
《漢書・趙充國傳》:“將軍士寒,手足皸瘃,寧有利哉?”顏師古注引文穎曰:“皸,坼裂也;瘃,寒創也。”
这里也是冬天站岗的同志们受益。这么看来,好像确实跟军队有点关系。
所以说:「龟裂」「皲裂」意思完全一样,只不过侧重点不一样:「龟裂」侧重像乌龟一样裂,「皲裂」侧重一旦裂开,满手都是裂纹,影响士兵站岗作战。
把「龟裂」的「龟」读成「军」,是读岔了,或者说,这叫「训读」。
举个训读的例子:
- 赌博的时候要用「骰子」tóu zi,「骰子」是用骨头、木头等制成的立体小方块,六面分刻一、二、三、四、五、六点。这个「骰子」要「投掷」出去,所以「骰」来自「投」,读「投」
- 「骰子」还有一个名称是「色子」,因为它六面的点数均涂着颜色。「色」在北方话里面读shǎi。所以这物件又读shǎi zi
- 「骰子」「色子」意思完全一样,只不过侧重点不一样:「骰子」侧重「投」,「色子」侧重有颜色。
- 可是有人分不清这两者的分别,于是说「骰」有个读音读shǎi。这就是自己把自己绕糊涂了。
复制代码
「龟手」「龟裂」这些词根本没有必要读「军」,直接读本来的音就好了。
不光我们这么想,下面这些段落是我从《不龟手读音演变小考》里面摘来的,里面雄辩地证明了,古人原先就是把「龟裂」的「龟」读本来的音:
从押韵材料来看,与“开裂”有关的“龟”字直到明代才读入“谆”韵。宋诗中表示“开裂”意义的“龟”字无一例外押“支脂之微”韵。如陈造《书怀二首》其二:“施、斯、龟(谁今手不龟)、诗”;刘克庄《牛田铺大雪》:“吹、披、墀、知、为、疑、垂、涯、枝、雌、离、碑、丝、其、痴、龟(乍起毛皆猬,深藏手亦龟)、迟、时、池、棋、随、奇、饥、衰、滋、醨、遗”;王之道《次韵魏定文》:“扉、猊、鸡、非、箕、机、龟(药等手不龟)、巵、枝、规”;袁说友《用左康叔知府韵题龟溪左顾亭》:“溪、篱、龟(未解人间手不龟)”;赵蕃《渔父诗四首》其三:“龟(风色披披手欲龟)、丝、知”。元代亦如此,陆文圭《雪江独钓》:“低、龟(石矶老叟手如龟)、丝、迟、披”;欧阳玄《灞桥风雪图》其四:“龟(驴上凌兢两手龟)、诗、知”;吕诚《闻次安惠纸笔因赋此以赠之》:“湄、皮、龟(波工自诧手不龟)”。元《韵府群玉》“手不龟”之“龟”收于四支。 到了明代,“不龟手”的“龟”字才开始押入真谆韵,且几乎没有再押支脂之微韵的。如倪元璐《庚午冬十月至都答所知》:“新、莘、神、臣、龟(吾药惟能手不龟)”;萧士玮《闺情》:“嗔、人、龟(袖短天寒手欲龟)”;卓发之《王昆华总裁过裓园言以余落卷刻程感赋》:“宾、臣、滨、磷、龟(裂地谁酬手不龟)”。清代仍之,陈美训《雪》:“新、尘、匀、峋、龟(呵冻拈题试不龟)”。
明清的《庄子》的注家也往往将这个“龟”注为谆韵字。如明焦竑《庄子翼》:“宋人有善为不龟(原注:均)手之药者。”清方以智《药地炮庄》:“宋人有善为不龟(原注:即皲)手之药者。”《骈雅训纂》卷二下《释训下》:“今或读皴龟音军。”
至于为什么明代以后「龟裂」的「龟」变了读音,我认为纯属姓徐的那个训读「举伦反」(读如军)重新火爆起来了而已。读音这件事有时候就是跟风。别的例子不说,「硕」字向来跟「石」同音,跑到北京话里面却读「朔」去了,这都是知识分子搞诗经叶音搞出来的妖怪。
——————————————————————————————————————————————————————————————
下面说第二个事儿,莘莘学子看见「龟兹」俩字就想打人,这个读音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事儿说来有点话长,我先放上几个材料:
《说文》阄:
广韵有两个音:
居追切,今读gui1
居求切,今读giu1(jiu1)
先给不熟悉的朋友说一下,北京话j、q、x 有两个来源,一个zcs,一个gkh。zcs和gkh碰到了i,就变成了今天的jqx。所以上头我说「今读giu1(jiu1)」
《说文》里头,「龟声」的字,就一个,那就是「抓阄」的「阄」,今天读giu1(jiu1)
「抓阄」的「阄」为啥声旁从「龟」呢?因为乌龟向来就是占卜的工具嘛。乌龟壳烧一烧,占个卜……你说我家大王明儿个打仗会不会赢啊?这就是甲骨文
抓鬮:
從預先做好記號的紙捲或紙團中,拈取其中一個,以取決事情。
▶ 如:「既然名額有限,只好以抓鬮來決定人選。」
亦稱為「拈鬮」。
也是遇见麻烦事,碰碰手气,让老天爷决定事情怎么办才好。纸团的作用近似乌龟。
《说文》的时代,「龟」「阄」大概同音,都读giu1(jiu1)
我们还有一些证据,证明最早的时候,「龟」读giu1(jiu1):
(《故訓匯纂》里的拼音并不严密,没有裁掉主要是想把《说文》框进去)
久久久久久啊久,久到九月九,他乡没有烈酒没有问候……不好意思我不小心换到音乐台了……
乌龟长寿,古人显然是喜欢得很,所以说「龟」和「旧」「久」就关联在一块儿来了。再看一段《庄子》: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从这个名段中可以看出,上古的时候乌龟是很珍贵的,动不动就活个三千岁,上层人士格外喜欢。废话,谁不喜欢长生不老呢?「龟」,跟「旧」「久」音近,读giu1(jiu1)
————————————————————————————————————————————————————————————————
为什么「龟兹」要读「丘慈」,答案很简单,因为giu1(jiu1)跟外语的音近嘛。
「龟兹」照本来的音读,是giu zi,读成kiu(qiu) ci(丘慈),只是俩字声母的不送气音改读成送气音而已,g读k,z读c,韵母没变。
就好比George 「乔治」,George 在英语里头是 [dʒɔːdʒ],翻成汉语,第一个音节「乔」,变送气了,第二个音节「治」,仍然不送气。
译制片里,喜欢把George 念成不伦不类的「叫纸」,让俩声母都不送气,那就是艺术风格,追求一个洋腔洋调,前卫时髦。类似于看见「玛丽」念「卖蕊」,看见Trump念「床破」一样——并不是正儿八经非这么读不可,也不是100%跟人家外语音贴着的,可是洋气呀!特殊读音不能类推,不能说「玛」字读「卖」,「丽」字读「蕊」,乡下来的「马大姐」变「卖大姐」,「小丽」变「小蕊」,那就乱套了
正常说话,大家看见「乔」「治」还是照字念的。没听见把篮球明星「乔丹」念成「叫丹」的。
辞源3:
「龟兹」有这么多乱七八糟的译名。全是音译,音译只是近似。就好比Sydney 既是「悉尼」又是「雪梨」一样,谁要是非说「悉」「雪」同音、「尼」「梨」同音,再来个「尼」「梨」一声之转,「索尼」「悉尼」实乃一物,那是秀逗了。
1912 翟理斯華英字典里头注的音,「龟兹」的「龟」既可以读kiu1(qiu1),也可以读本音giu1(jiu1)。说明直到上个世纪初,大家都知道这个外语音的原貌就是giu1(jiu1)。
三民《大辞典》:
既可以读kiu1(qiu1),也可以读本音giu1(jiu1)。
——————————————————————————————————————————————————————————————
那么好!问题来了,上面我都在说,「龟」的本音是giu1(jiu1),那为什么今天大家熟悉的音是gui1呢?广韵有两个音:
居追切,今读gui1
居求切,今读giu1(jiu1)
段注「鬮」:《廣韵》居求,居黝二切。三部。按龜……漢人多讀如鳩。
「龟」居求切读giu1(jiu1),段注提醒,和「鸠」同音!「鸠」字……不是赫赫有名的广东话粗口俗字吗?
为什么好端端的「龟」字一下子变粗口了?教育部國語辭典:
罵人的話。唐朝樂戶戴綠頭巾,後因龜的頭部亦為綠色,故用以比喻開設妓院的男子,及妻子不貞的人為「龜」。
▶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二十八.廢家子孫詩:「宅眷皆為撐目兔,舍人總作縮頭龜。……夫兔撐目望月而孕,則婦女之不夫而妊也。」
▶ 清.徐珂.清稗類鈔.娼妓類.天津之妓:「北幫女閭自稱曰店,其龜、鴇曰掌櫃。」
原本大家伙看乌龟,看到的是长寿吉利。没想到时光流转,竟然沾上了这么个意思,观察角度都变了,不忍直视。近现代汉语辞源:
先前谁也没留意乌龟的脑袋还有可以随意伸缩的特性。毁童年呀!上古的先人是多么纯洁呀
唐 韓愈《月蝕詩效玉川子作》:“烏龜怯姦怕寒,縮頸以殼自遮。”
缩头乌龟的负面形象,唐朝就有了。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辞源》收录「龟」表示詈词的意思,但是避而不谈「唐朝樂戶戴綠頭巾……」,大约是材料不支持「唐朝……」,只支持「元朝明朝……」的缘故。
我这一篇反正是离经叛道、胡说八道、歪门邪道,就不管那么多了。《广韵》是宋代的,姑且认为已经有这粗口了。
但凡是粗口,都容易落得一个下场,那就是避讳。「鸟」字原本读diao3,后来避讳,变了niao3,就是一例。
「龟」字避讳的方法是:把i和u调换一下位置。
原本「龟」读giu,[iəu],换一下就变成了今天大家熟悉的gui,[uəi]。前面说了,zcs/gkh+i,变成今天的jqx。是先避讳调换位置,后来很晚giu才发生的这个变化。换了位置以后gui不满足「gkh+i」的规律了,所以不变jqx。
有人大概要说,这种改音的方法新鲜,没听说过!
- 我有一个现成的例子,「爪」原本读zhau3(汉语拼音里面的ao,本质上是[au],下面径直写au)
- 字典上面的「爪哇国」,还要大家读zhau3来着。
- 「爪」是名词,用自己的「爪子」取东西,就是「抓」,广韵側交切,zhau1,側絞切,zhau3。
- 后来「抓」变成zhua1了。我们看,zhau,a、u换个位置,就是zhua。
- 为什么会换位置?这个不是因为避讳,而是因为「抓」读zhau3,跟表示「寻找」的后起字「找」打架了!
- 「抓」「找」都从「手」,都可以说是手的动作,都是高频字,偏偏这俩还混淆不得,注定了不能无休无止打架。于是「抓」字a、u换个位置,变成zhua。阴平的调子也占了上风,把上声挤下去了。韵母、声调都变了,架就打不起来了。
- 「抓」字a、u换个位置本来不关「爪」的事儿,但是声旁这么明显,也拦不住大家类推,于是「爪」也a、u换个位置,多了一个zhua3的音。「爪」只是连带受牵连,所以韵母保留了又音,声调也没变。
复制代码
「抓」字a、u换了个位置,有的人不认识了,所以把口头读zhua的字写成了「挝(撾)」,因为「挝(撾)」字原本就读zhua1。这么写,意思合不上,「挝(撾)」的本义是「敲打;击」,是「檛」的动词意义。
▶ 西遊記.第三十三回:「就於雲端裡伸下手來,馬上撾人。」
▶ 儒林外史.第十六回:「撾著了這一件,掉了那一件。」
「龟」字i、u换了个位置,有的人也不认识了,所以广东话里把口头读giu1(jiu1)的粗口字写成了「鸠」。「鸠」这种鸟,当然跟粗口无关了 ——为什么不写「纠」「赳」「揪」呢?因为「纠」「赳」在广韵里是上声字,不跟giu1(jiu1)完全同音。「揪」古读ziu1,不同音。
ABC Cantonese-English Comprehensive Dictionary:鸠〔鳩〕 dick, prick, cock, willy, pecker, i.e. male sex organ, man's penis
不就是上面金瓶梅里的那个「龟」嘛……
——————————————————————————————————————————————————————————————
写了这么多,总结一下:
「龟」字的读音本来很单纯,就是跟「抓阄」的「阄」同音。沾了「长寿」的光,带有「旧」「久」的仙气
谁知这乌龟一不小心,从吉祥物的神坛上跌落了下来,原本大家起名还爱带「龟」字的(~陆龟蒙~),后来慢慢没人这么叫了。多了一个避讳音gui1,避讳音成了今音 ——这理论我可没100%把握,纯属胡说。
又有知识分子分不清「龟裂」「皲裂」原本只是意思相同侧重点不同的两个词,生生搞出一个训读出来,不同的朝代,诗人拿这字跟不同的音押韵。你说是不是无聊?烦恼,果然都是自找的。
「龟兹」是外语,本来就是求个音近、求个洋气,咱知道为什么音近就行了,没必要难为莘莘学子,光是记住上头三个音,就够人家头疼——啊不对,够人家「继承传统文化」的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