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9-8-21 19:27 |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状元
- 积分
- 162717
|
本帖最后由 Mandolin 于 2020-10-23 17:05 编辑
「天籁」的现代汉语意思一般指自然界的声音,或在音乐界里常被灌以表示最动听、“最高境界”的音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自然界各种声响的统称。如风声、鸟虫声、流水声等。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① 自然的聲音,指不藉任何人為所產生的聲音。◇《莊子・齊物論》:「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唐・李頎〈宿瑩公禪房聞梵〉詩:「夜動霜林驚落葉,曉聞天籟發清機。」 ② 比喻詩文渾然天成,不經雕飾。◇唐・陸龜蒙〈奉和襲美酬前進士崔潞盛製見寄因贈至一百四十言〉詩:「清詞忽窈窕,雅韻何虛徐。唱既野芳坼,酬還天籟疏。」
暂且不管现在的两个汉语意思是如何发展形成的,先看看最早的含义。追根溯源,「天籁」这个词记录上最早庄子使用,在《庄子·内篇·齐物论》中以南郭子綦(楚昭王庶弟)与他的学生子游的对话开篇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为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天籁」在美学/哲学词典中也可以查到,上辞版《哲学大辞典》中「天籁」
战国庄子用语。指各物因其自然状态而自己发出的声音。《庄子·齐物论》:“‘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感其自取’。”“籁”,本指古代的管乐器箫,这里泛指由空虚的地方而发出的各种自然音响,因其声音所出的不同,有天籁、地籁、人籁之分。“地籁则众窍是已”(同上),指由风吹各种孔窍而发出的声音。“人籁则比竹是已”(同上),指用丝竹管弦等乐器吹奏出的声音。人籁、地籁都要受到外界力量的制约,惟有天籁的发声完全摆脱了任何外力的约束,是天然自发而生,胜于地籁及人籁,是最美的。由天籁构成的乐曲就是“天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反映出庄子标举自然之美,贬抑人造艺术的主张。
里面也正是引用庄子的《齐物论》来解释,说「人籁」是人吹乐器发出的声音,「地籁」是风吹自然万物的孔窍发出的声音,然后就说「天籁」是胜于人籁和地籁的最美的声音,这个结论怎么得出来的呢?原文没有比较吧,原文中关键的一句「夫吹万不同,为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是总结说风吹万物发出各异的声音本质上是万物自己的声音,只不过是风起头带动共鸣罢了,可见「天籁」在庄子的含义里应是万物声音的本质,也可以说是「人籁」与「地籁」的统称,都是自然自己的发声。
词条最后还有评价“反映出庄子标举自然之美,贬抑人造艺术的主张”,怎么就得出庄子「贬抑人造艺术」的结论呢,有点莫名其妙了吧。(PS:注意到上面引用还有个错字「感」,本应是「咸」,查了下上辞的《美学大辞典》是无误的,可见是合并编译成大辞典时出的错)
《中国哲学大辞典》(方克力)中没有「天籁」词条,但有「天籁自鸣」
指以天真自然为审美理想和创作方法的美学思想。天籁指风吹众窍自然发出的声音。《庄子·齐物论》:“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风吹大地,殊音同响,自起自灭,不必问其所以然,“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这一思想被用于文学艺术就是强调以自然天真为最高审美意境。如李白提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赠江夏太守良宰》),钟嵘主张“直寻”(见《诗品》),司空图提倡“妙造自然”(《二十四诗品》),宋代欧阳修、苏轼等人提倡平淡天真等,都是这一审美理想的表现。南宋诗人姜夔更明确地说:“诗本无体,《三百篇》皆天籁自鸣”(《白石道人诗集自序》),认为诗歌应是真实情感的自然抒发,不应在形式上雕镂伤气。这一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且不管「天籁自鸣」这后面衍生出的美学含义,就说对庄子原文的理解,这本说“天籁指风吹众窍自然发出的声音”欠妥,这原文里不是说了是「地籁」吗,「天籁」也是这个?
另外,似乎《四库全书》没有收录《庄子》,只找到一个郭象(晉)的注集《莊子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