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郁闷 2021-10-6 10:18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解元
- 积分
- 1758
|
本帖最后由 castiel9036 于 2021-10-8 16:54 编辑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全42卷,共42册 (豆瓣评分9.6,罗辑思维、得到APP热荐。读懂《通鉴纪事本末》 领悟《资治通鉴》精华。)
编辑推荐:
读得通、看得懂,能借鉴
治道尽在 鉴往知来
读懂《通鉴纪事本末》 领悟《资治通鉴》精华
本套书的四大亮点:
1)便于阅读和理解《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如雷贯耳,能读下来的人很少。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资治通鉴是编年体,一件事隔着好几卷,故事线一多,读着读着就乱了。这样的写法,对非历史专业的人来说,阅读负担太大。但是如果你就是对它感兴趣,想知道写了什么。怎么办?你需要一部书,把散在《资治通鉴》里的事件帮你整合,一事一题,首尾完整的为你讲述。而完成这个工作的,就是这套书。
2)版本权威:市场上现有的《通鉴纪事本末》,通行版本是台湾作家柏杨版本,不是对原著的整理,很多地方有删改和任意发挥。这一版本的《通鉴纪事本末》,是迄今为止第一次进行完整、全面、严谨的注、译、释。以中华书局1964年版的《通鉴纪事本末》为底本,对原文的纠错、勘误总计250余处,注释极其详尽,对人名、地名、典故、职官等均作详解,降低阅读的难度。
3)联合攻关的成果:本书采用联合攻关的形式,组织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西大学等十余所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形成集团优势。本书的其他几位主编王永平、宁欣、李鸿宾都是史学界的著名学者,他们的加入,成了本书得以完成的最重要的助推器。并结合原文和新的考古发现,邀请专业历史地理专家绘制了200多幅具有专业水准区域、战争、形势、宫城等示意图。
4)感人的出版故事:推动这套书出版的出资人魏超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经营实业近三十年。他喜爱读书,对中国传统文化更是情有独钟,在阅读《资治通鉴》的过程中,他也遇到了历史事件首尾相隔而难以把握的问题,从而开始以《通鉴纪事本末》来辅助对《通鉴》的阅读。与此同时,他又想到,或许还有更多的历史爱好者也有着与他同样的感受。所以,他聘请有关专家和学者,投入资金,开始了对此书的校勘和详注全译工作。本书还是一份同学情谊的见证。浙江人民出版社编辑潘邦顺和北京日报出版社的司景辉都是魏超的大学同班同学,他们对魏超的出版计划,都表示高度赞赏并给予了最大支持。司景辉对本书的贡献也颇多,从发凡起例到排版印刷,他自始至终参与其中。作为同学,他们三人也希望通过这样一种协作,来纪念那美好的青春岁月。
内容简介:
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取《资治通鉴》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每事为一篇,各立标题,详记事件的始末,按时间顺序排列史事。汇编成239个正目、69个附题,便于读者对历史事件的把握。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的主要内容包括:(1) 内容提要。 每篇均有千字以内的内容概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意义及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做出科学的、具有学术价值的概述与评价。(2)原文。简体横排,以1964年中华书局标点本为工作底本,进行校勘,全书总计勘误250余处。(3)注文。对生僻字、词注音、释义,人物、事件、职官、典制、掌故、礼俗、文化知识、行政区划、地理古今、特殊用语等无法在译文中展开解说者,均做详细注释。(4)译文。对照原文进行逐句翻译,准确、通俗、通畅。(5)根据内容插入原创性历史示意图200多幅。
作者简介:
著者:袁枢(1131~1205),南宋史学家。所著《通鉴纪事本末》42卷,为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学著作。
主编:(1)李志生,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北京大学中外妇女研究中心研究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古代妇女史,隋唐社会史,中国史学史。主要著作:出版《中国古代妇女史研究入门》等专著,发表论文30余篇。(2)王永平,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出版《唐代游艺》《道教与唐代社会》《游戏、竞技与娱乐——中古社会生活透视》《一本书读懂唐朝》等专著,发表论文140余篇。(3)宁欣,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武则天学会副会长,《唐研究》编委,《唐史论丛》编委,《丝绸之路》网顾问。主要著作:出版《唐史识见录》《唐宋都城社会结构研究》《唐史十二讲》等专著,发表论文60余篇。(4)李鸿宾,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中国长城学会常务理事、学术部主任、中国长城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论著:出版《唐朝朔方军研究》《唐朝的北方边地与民族》等十余部专著,发表论文百余篇。
媒体推荐:
*治道尽在是矣。
——宋孝宗(见《宋史·袁枢传》)
*夫欲求史迹之原因结果以为鉴往知来之用,非以事为主不可。故纪事本末体,于吾侪之理想的新史最为相近,抑亦旧史界进化之极轨也。
——梁启超(见《中国历史研究法·过去之中国史学界》)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项目达1500万字,以超出原书4倍多的内容,对《通鉴纪事本末》进行校勘、解题、注释与翻译。其注释内容重点解决人名、地名、职官、重要事件、典故和冷僻字注音等问题;译文则方便了中等文化程度以上广大读者群体的阅读。其创新之处,在于每篇之前加以“内容提要”,通过解题起导读作用;又辅之以专人绘制的简易历史地图,使读者对于历史事件的发生地点有直观的空间认识;项目多达200余处的校勘内容,对原著的问题和中华本标点的错误多有订正,提高了项目的学术价值。从学术性、实用性和创新性来看,本项目是当前古籍整理的一份优秀成果。
——周少川(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研究领域:历史文献学、古籍整理专家)
*《通鉴纪事本末》开创了我国古代历史编纂的一种新体例——纪事本末体,极大地克服了纪传体史书一事分列数传、编年体史书一事分编数年的弊病,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该书自问世以来,除中华书局于1964年出版过一个12册的标点本外,迄今为止,尚未有对其进行全面、完整、准确整理的著作出现。上世纪末,台湾出版过一套《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但该书并不是对原著的整理。这样就使得对本书整理工作的开展显得尤为必要。《〈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不仅在选题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学术质量亦值得信任。
——李 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研究领域:中国古典文献学、元代文献研究、古籍整理)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