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klwo2 于 2022-4-22 20:16 编辑
《玉篇》原本久已亡佚,通行的是经唐宋人修订的简本。20世纪初,在日本发现了唐写本《玉篇》残卷,字头下释文字数比通行本多出十倍甚至几十倍。胡氏这部《玉篇校释》,以通行本为基础,加进新发现的原本内容,另从中日古辞书中辑出大量《玉篇》原本文字,写入各字头下,并引用古籍和金石文字,加以笺释考订,成为一部内容丰富的大辞典,也是最详备的《玉篇》校注本。此书用手稿影印,附有四角号码索引。
胡吉宣(1895~1984),别名子珣,今观海卫镇鸣鹤场人。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后定志专攻语言文字学,长期在上海图书馆善本组研究古籍。1981年2月被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字原》、《字监》、《玉篇引书考异》、《六朝说文辑注》(未刊)等。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根据其手稿影印的遗著《玉篇校释》,皇皇四百万言巨著(十六开精装六大册),是他毕生精力的结晶。
南朝梁顾野王所撰《玉篇》,是我国古代继许慎《说文解字》之后又一部重要字典,也是用楷书建字头以辨析形义的第一部字书,且比《说文》多收六千余个字。传世刻本都已经过唐宋人删订。二十世纪初,原本《玉篇》唐写残卷在日本发现,引起中国、日本和世界各国有关人士的极大兴趣,论文、专著不断发表,但没有人为《玉篇》全书作校订注释。
胡吉宣从三十年代开始,就从事《玉篇》的辑校注释工作。他以传世刻本为基础,加入原本残卷全部内容,并从中国和日本的古文献中爬梳扶剔,辑出大量原本《玉篇》佚文。然后就原本、佚文、传世本等精心校勘,引用大量古代文献,注释考证。历经四五十年,几易其稿,著成《玉篇校释》,成为迄今为止搜集《玉篇》原本文字最多的《玉篇》详本和内容极为丰富的大辞典,为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书是手稿影印件,字很难辨认。
我是利用这个索引数据来做的。《玉篇校释》增补了一些字、调换了一些字的顺序,我依书做了调整,不过这书字迹确实难认,我也只能做到尽量不犯错。
至于这书经典在哪里,可以参考:
纪念胡吉宣先生
齐冲天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胡吉宣先生逝世已经22个年头了,他的宏大著作在尘封之中仍然保持着不灭的光辉。近几年来,我几次都以虔敬的心情怀念他,遇到疑难的问题就想到向他的著作请教。常常是解决了问题,因而就感激他,就想要了解他的生前情况。然而四处打听,却鲜为人知。这终于使我悟到,真正学术的峰峦,是在沉静之中日积月累地建立起来的。有许多学科,现实性和战斗性很强,是绝对不能寂寞的,那也不能缺乏书桌前的冷静思考,马克思也不能没有大英图书馆的工作经历。实验室的守候与观测,资料室的查检与见证,逻辑的严谨、计算的周密,岂是鼓噪一时、喧嚣一阵所能奏效的呢?
世上的声誉往往不可避免地有一部分是虚假的,但虚假的终究不过是过眼云烟,早晚会消散去,但峰峦终究是要永远矗立的。
胡吉宣(1895—1984),浙江慈溪人,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后立志专攻语言文学之学,四百万字浩瀚的《玉篇校释》是他毕生所学的结晶。胡先生去世之后,他的三十多本手稿由上海古籍社影印出版。我注意到在他的手稿上压着一枚闲章,刻的是十二个字,“纠先民之积谬,扼往古之重疑”。这对一般人来说,恐怕是一句大话,然而对胡先生来说,则是立下的一个奋斗誓言。他站在民族文化的高度,放眼远望;立足于三千年浩瀚的典籍,沉着辩证。
《玉篇》是南朝梁顾野王所撰,较《说文》晚了四百多年,然而它又给《说文》增补了约六千字。《说文》为9353字。历代注《说文》者,大家林立,注《玉篇》者则寥寥数人。胡先生于此入手,细加校刊注释。重要的不在《说文》还是《玉篇》,关键的是对汉语上万的词语,阐述其音义,追溯其源流,入微处精妙,转折处幽深。书中承前贤之睿智,引证十分广博,在此基础上阐发自己的见解,言必有据,而又新意迭出。语言中的词语是一个浩瀚的大海,全民族成员的智慧,都靠它来运转,个人投进去几十年的精力,是很难掀起大波大澜的。语词的研究是我国语言学的强项,从汉代说起,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但是至今未曾有人能写出通贯的语源和词族的字典,胡先生的著作为下一步工作作了很好的铺垫。任何一个大学者都是这个命运:对前人来说,他登峰造极,对后人来说,他作铺垫。把后人的脚尽量抬高一点,好开展新的跨越。
若是我们给胡先生的学术作一定位,那么他不仅是在文字学,还在词汇学、语源学、字典学、文献学上有诸多贡献。我不拟在此多作举例,如他对换、吻、续等字的阐述,都是发前人之所未发,依据求充分,阐述有分寸,那都不是举几百个或几千个例的问题,而是在观点和方法上完全居于一个颠扑不破的境地。
上海是海派的盛行地,不仅在产业政经上,文化学术上也是如此。也出了国学派的杰出者,胡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应该说,海派与国学派是在相反相成中存在与发展的。越是海派流行,越是促使一些人惦记国学。在学术史上有一条重要的规律:政府提倡的,往往不出大流派、大学者,真知灼见的著作、奇妙非凡的文艺往往出于人们意想不到的民间,由学术家自己去选择突破口,寻找时代的与科学的需要。胡吉宣先生的著述是没有一分钱的项目经费的。他曾多年没有正式工作,靠他父亲的工资生活。他经常身体不好,看来他有点精力就投身到著作中去了。20世纪50年代,郭沫若曾介绍他到上海图书馆整理古籍,他在那里也没有能工作多少年。
胡先生是陈景润式的痴心人物,在自己的学科里以最勤恳的工作态度去工作,奋不顾身。清代段玉裁享年八十,王念孙八十八米寿,得以完成他们的大作,都需要有时日,才能奏功,他们的著作即使到了社会主义时代也是一再再版,是永存的。
同时打包了 玉篇校释自帶索引.zip,里面是书中自带的四角号码索引(字头也还是手写字)。有志于完善mdx的朋友可以多加利用。 |
评分
-
5
查看全部评分
-
|